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南方+:广东财经大学与华邦控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苏如春教授作就业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2-06-21 14:00:00

苏如春教授作《保持创造可能性的能力》的专题讲座


6月17日,广东财经大学与华邦控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携手拓岗稳就业。广东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华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苏如春作专题讲座:保持创造可能性的能力,从“用变化的眼光看待经济形势”“用动态的思维看待职业发展”“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三个方面与学子们分享交流,希望学子们在新形势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原文:


保持创造可能性的能力

——在广东财经大学客座教授专题讲座上的分享

广东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华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 苏如春

2022年6月17日


讲座现场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郑贤操书记和各位同学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来到象牙塔向年轻的你们学习。在走进教室之前,我在你们的校园转了转,看见同学们在绿茵场上奔跑,看到了新建的图书馆大楼像一摞厚厚的书,切实感受到了青春的气息、求知的氛围,感受到了你们的校训“厚德励学,笃行拓新”。走在路上我一直在感慨,能在花样年华就读于这样一所大学,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而这份幸运,恰好属于在座的每一个年轻的你。感谢郑贤操书记的重视与认可,促成广东财经大学与华邦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热切期待未来校企携手,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路径。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上学那会,学校的条件与今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那一代人与你们一样,也拥有飞扬的青春、远大的抱负和想要去实现的梦想。抚今追昔,也正是一代代人为了自身的梦想接力奋斗,才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才有了你们今天引以为豪的条件。所以,奋斗的接力棒最终还是要传到你们手上,你们将走出校园,站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继续奋斗、实现梦想。我想,在这样一个时刻,你们当中很多人也许并不感到轻松。毕业是结束也是开始,而今年全国有1076万高校毕业生,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量,都是历年最高,宏观的就业压力会传导到微观的个体,你们当中也许会感到困惑,如何认识这个变化的世界?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今天,作为一个过来人、老大哥,作为一个在市场一线打拼了几十年的企业家,我来与大家分享几点我的心得体会。

一、用变化的眼光看待经济形势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体现在经济发展中,更是如此。经济发展有周期,市场有波动,这是市场经济万古不易的规律。因此,我们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也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最近由于疫情反复和外部环境变化又出现了新的下行压力和超预期影响。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

一是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吉林、上海、北京等地疫情反复,给供应链、进出口、消费等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现在,国家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现在,各地疫情都已经基本得到控制,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相应减弱,相信经济形势会逐步好起来。

二是外部环境变化。同学们如果经常关心经济政策就会发现,这些年来国家一直在提“安全发展”,要求把安全贯穿到发展的各个环节。为什么如此强调安全?这是因为,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在国际经济学界,有一个不成文的“60%理论”,即当一个国家的GDP达到美国的60%时,美国就会打压挑战者。现在,中国的GDP已经占到美国的接近80%,因此美国转而奉行遏制中国的政策。2018年开始打贸易战的时候,你们可能还刚刚走进大学校园。除了挥舞关税大棒,美国还通过芯片断供、拉拢盟友、分流中国供应链、采取“小院高墙”策略等方式,继续打压中国发展。这是我国外部发展环境发生的最大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各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是整个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大势上看,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完成一次整体的转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追求规模扩张到追求规模扩张和质量效益并重。这带来的一个客观结果,就是经济增速会回到一个理性的区间。

从这样三个维度的变化,可以把握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变化可以理解为外因,而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则是内因。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于是推动形成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经济周期。目前来看,各地疫情大体得到控制,今年中国经济已经度过了最低点,5月份的经济数据已经出现了边际改善,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仍然在起主导作用。

用变化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我们就能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受到各种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就能理解大学生就业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的特殊之难。但正如哲人所说,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被动的。我们用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个变化的世界,是为了让自己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不再六神无主、手足无措,而是能够在惊涛骇浪中保持理性,在顺应变化中抓住趋势。

我们要善于用变化的眼光分析行业、企业。古人说,“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我们在求职时,会遇到如何选择行业和企业的问题,这实际上涉及我们如何来认知这些行业、企业。一般的惯性思维总是喜欢看这行业、企业现在如何,而很少用变化的眼光去分析它们未来将会变得如何。这些年来,我们眼见很多行业从辉煌进入低谷,很多企业从急速扩张进入资不抵债。因此,我们一定要问自己,不仅要看一个行业、企业的昨天、今天,更要冷静思考它们的明天、后天会变得如何?我有一个小建议,就是大家看企业的带头人是不是真正的企业家,真正的企业家往往能够带领企业创新迭代、适应变化,让企业能够拥有好的未来。

因此,面对新形势,同学们要转变就业观念,不必执着扎堆一线城市,可以选择去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相对来说,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就业竞争压力大,年轻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会较弱。目前国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西部地区迎来新一轮的战略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正所谓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华邦也是从甘肃发展起来并走向全国的,青年学子到中西部就业,给青春和梦想以更广阔的舞台,相信只要拼搏奋进,就能闪闪发光,干成一番事业。

面对新形势,同学们要转变就业观念,不必执着扎堆热门行业。任何行业发展都存在生命周期,现在“吃香”的职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必就能持续走红。即使是热门行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当行业生产力过剩,市场趋于饱和,竞争越发激烈,所谓的热门行业就可能进入衰减期,个人职业发展就会受影响。

面对新形势,同学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应正确看待自己的知识价值。最近,“博士生送外卖”引发社会各界热议,认为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自身价值的耗损。我认为,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相当不容易,父母也要付出大量的心血。高学历人才应该从事智力型的工作,发挥相匹配的价值,为社会解决问题,作出更大的贡献。短期从事体力型工作解决生计问题,无可厚非;但长期就会损耗来之不易的知识价值,非常可惜。此前也有过北京大学的学生卖猪肉成功的案例,但那是凤毛麟角。而且他也不是长期卖猪肉,而是在卖猪肉的过程中发现了客户需求,了解到猪肉行业的上下游供应链,掌握了商业模式,因而得以成功转型。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不要轻易耗损你的知识价值,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我们要善于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变化并不是坏事,能够最早把握时代变化趋势的人,就能占得先机、脱颖而出。这需要我们具有辩证思维,看到变中之机、危中之机。比如说,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都带来了新变化,挑战之中蕴含机遇,供给侧要提高质量,需求侧在消费升级,我们要善于从中捕捉先机。

我们要善于在变化中把握住不变的规律和大趋势。同学们都知道经济学的一个简单规律,即价格总是围绕价值在波动,价格实时变化,而价值基本不变。我们要在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骤时立得定,就要具有透过纷繁复杂的变化而洞察其不变本质的能力。比如说,无论技术如何创新、经济如何发展,企业存在的本质都是为社会解决问题的。我们办企业,就要抓住这个不变的本质,能为社会、为人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那么企业就永远有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善于在变化中把握大趋势,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踏准时代的鼓点,与时代共同成长、与大势一起舞蹈。比如说,我们华邦一直善于把握时代大势,近些年不断推动企业内部转型升级、注重提升企业发展的效益,正是要顺应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

二、用动态的思维看待职业发展

我们用变化的眼光认知世界,是为了用变化的精神塑造自己、用动态的思维看待职业发展,让自己保持创造可能性的能力。在象牙塔学习之后,同学们都将走出校园,迎来人生第一份工作,并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如何认识当前就业困境,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和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对此,我想与同学们分享三句话。

第一句话,人生的起点很重要,但不能决定终点。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这样一句话,让很多人都感到很焦虑。起点确实很重要,刚开始工作所在的行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业起步的平台有多高,并且对以后的发展多少会产生影响。但是我想跟同学们说,起点并不是全部,起点并不能决定过程,更不能决定终点。如果我们过于看重起点,以为找到一份好工作,以后的人生路就可以“躺赢”,那就是用静态的眼光而不是变化的眼光看待人生发展。用变化的眼光来看,人生的起点很重要,但是在人生这场长跑的过程中能不能跑出加速度,更加重要。“一业定终身”已经成为过去式,放眼身边的人,有多少人从事的工作和当初在学校预想的一样呢?绝大部分人从事的事业都会随着工作实践、平台、机遇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我在这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们华邦企业高管的真实故事。我们企业的一位副总本来只有中专的学历,与在座的各位相比可以说学历的起点并不高,但是他加入公司之后,却跑出了人生的加速度。在无比繁忙的工作中,在十分艰苦的施工现场环境里,他自学完成了大学的课程;在向一级建造师冲刺的征程中,许多原来具有本科学历的同事几次考试都过不了关,他却一次闯关成功;我们公司原来的标书写作水平不高,他带领团队对照央企国企标准修改标书,日复一日下苦功夫、笨功夫,一个工程师硬是练就了一身文采斐然。他很年轻就成为公司的副总,后来自己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人脉等资源后,选择从公司离开、自主创业。他的成长过程常常让我感慨,无论起点多低,但只要我们能够跑出人生加速度,让自己不断创造出各种可能性,那么皮球着地后一样可以弹得很高。

第二句话,放下身段、脚踏实地、调整预期。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实之心、平常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我们经常说,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是要有远大理想,但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功夫,那么理想就是空想、梦想就是幻想。我知道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同学们进入大学校园,在亲戚六眷、邻里朋友间都会高看一眼,这既说明了自己的价值,但也可能无形中让自己产生过高的自我期待、自我定位。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敬畏时代、敬畏规律,敬畏商业伦理,不能凌空蹈虚、好高骛远甚至眼高手低,而要善于接地气、聚人气。

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贴近地面,才能看见更加辽远的天空。《道德经》里面说:必高矣而以下为基。我们要懂得放下身段,面对现实的选择不要清高,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常常让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从理论到现实,而我们走出校园还要学会从现实出发、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再上升到理论。我们还要做到脚踏实地,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做企业这么多年,深切感受到付出和收获永远都是对称的。没有劳动的获得不仅是一种罪,而且也是不可持久的。你们要成就一番事业,非得经历一番苦干实干不可,“躺平”“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我们还要懂得调整预期,今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恰好在毕业季企业主体受到不同程度冲击,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是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预期过高反而会带来失望,而合理调整预期,加上以后继续努力,仍然可以达到不错的水平。

作为“天之骄子”,很多人可能过于看重薪酬,片面追求管理岗,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作为企业家,我也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企业的人才成长如同练跳高,只有积累的量变才能引发质变,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是难以选拔为管理人员的。在华邦,我们有很多中高管,就是从基层做起,一步步走到管理岗位。例如华邦建投集团总裁杨川,就是从材料采购、物资管理岗位一路走来的。在华邦美好家园养老集团,大部分管理人员是基层出身,为公司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写的《致新员工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公司永远不会提拔一个没有基层经验的人做高层管理者”,并强调“想成为专家一律先从基层做起,在华为改变命运的方式只有两个方法,努力奋斗和作出良好的贡献”,由此可见,企业对有基层历练经验人才的重视程度。因此,同学们,我们放下身段、脚踏实地、调整预期,敢于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是为了将来跳得更高、飞得更远。

第三句话,动态看待职业发展,勇敢迈出职场第一步。职业发展需要规划,但不能昧于规划,未来的变量太多,人生的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职业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选择就业,是一个理性发现自己的过程。同学们刚步入社会,对整个职场环境、对企业、对工作,以及对自己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只有勇敢迈出了第一步,“先就业”到职场中走一走,才会对环境和自己有更全面、系统的认知,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擅长什么领域,同时在工作实践中锻长板补短板,提升综合素质,增强职场竞争力,未来甚至可能有“创业”的资本和底气。

说到创业,这里我想给大家一个忠告,创业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万全准备再谨慎为之。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凭着一股激情就去创业,最后黯然退出。很多人羡慕创业者的成功,但是你们没看到他们光鲜背后的“至暗时刻”。从形势来看,如今各行各业都竞争激烈,“内卷”严重,大家挤进去立足的空间很小,甚至还可能争得头破血流,换来遍体鳞伤退出。一些看似蓝海、处于无人区的行业,则需要组建优秀的团队、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加上旷日持久的“冲锋”,才有可能成功。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你们的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和资本实力都不足以支撑你们勇闯“天涯路”,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有0.01%。创业只适合少数人,是创业者发现机遇并把它变成商业价值的过程,要求创业者具有发现机会的眼光,具有将相关生产要素组合的操作能力,具有超强的组织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要求创业者必须有深厚的原始积累,才能打有准备的仗,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各个零部件必须历经数年的试验和试错,才能使用;要求创业者必须有企业家的特质,即对国家有强烈的使命感,有责任和担当,坚持长期主义,恪守为社会解决问题的初心。

这里我想特别就考研究生和就业的选择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体会。今年就业压力比往年更大,因此很多同学可能更倾向于考研究生,一来可以继续抬高自己的学历和学位,二来似乎也可以躲过今年的就业高峰,等过几年读完研究生再来找工作。我个人认为,考研究生或就业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兴趣和家庭经济支撑能力。应该看到,现在各行各业选人用人已经不再唯学历、唯学位,“终身学习”才是社会提倡的理念。目前同学们凭学到的知识和练就的能力,足够在社会一展拳脚、发挥价值。从就业压力来看,读研究生其实并不能实现“错峰就业”,今年全国考研人数创新高达到457万,比去年增加了80万人,今年未就业的大学生还会加入明年的就业队伍,依次往后推,加上研究生毕业后可能还处于经济周期之中,依旧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因此,读研究生这件事,大家不必上头、不必跟风,根据自己兴趣和家庭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特别是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来说,更需要综合考虑其中的经济成本。

此外,我认为经过社会的历练后再去读研深造,更有的放矢。工作后,同学们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届时你们带着问题再深造、再研究,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认知和实操上都会更上一层楼,能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在经营企业时见过不少人,有些是从名牌大学毕业的,但是随着工作时间越长,学习能力反而变得越来越弱;还有一些人每天在工作中忙忙碌碌,晚上回到家里也没闲下来,一年连看两本书的时间都没有。这些人没花时间去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知识储备没有更新,久而久之就停滞在原来的水平。举这些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毕业是大学学习的结束,也是终身学习的开始,我们要想走得远,就必须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遇见更好的自己。

保持终身学习能力,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现在移动互联网很发达,手机上可以看到各种信息,也是一个学习的渠道。但由于基于大数据的算法精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投“我”所好,喜欢什么内容就推荐什么内容,从而消费他的流量,也消耗你的时间,造成信息茧房效应,变相缩窄了我们的知识面,影响我们的持续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坚持终身学习,就要既学习系统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再学以致用,锤炼专业技能,创造价值,这样就不会被网络不断加强的碎片化信息蒙蔽双眼。

古人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同学们在大学里面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走向工作实践后,需要一个转换,即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现在互联网上到处都是各种讲课,都在传播各种思想和知识,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理念转变为行动?很多知识说起来容易,甚至写起来似乎也很顺溜,但真正能够应用于实践,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们常说战胜自己、急流勇退、创新迭代、以德报怨、化繁为简、勇于走出舒适区等理念,如果不经过一番“反人性”的内心斗争,是难以将之运用于实践、转化为行动的。因此,大学毕业只是为学习打下了基础,工作之后,更重要的是向实践学习,跟着业务发展,随着职务、职位的不断提高,更新知识,学以致用,持续实现认知升级,用你们学到的知识、理念和智慧指导实践、创造价值。

保持终身学习能力,我们要树立“考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持续学习可以改变人生”的信念,坚持学到老活到老。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习是一件时时可为、处处能行的一件事。我本人就是这样持续学习、不断成长起来的。2000年时,我成立了华邦控股集团,当时的名称是甘肃中大建设工程公司。后来如何成长为现在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呢?原因在于通过持续的自我学习和带领团队不断学习,提升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正确价值观、愿景目标、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精神的引领下,推动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保持终身学习能力,我们还要对新生事物保持敏感,学习新知识、把握新趋势。有这样一项研究:20世纪90年代,知识更新周期为5年;进入新世纪,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2到3年;今天,进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可能缩短到以天、小时来计算了。每天都有新事物产生,每天都有新概念问世,几天不学习就可能像桃花源记里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新生事物代表着新的现象,预示着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我们要做好企业,就要比竞争对手更早把握先机。比如说,人口老龄化,预示着银发市场和养老产业的机遇;年轻人消费品位转向国产,预示着国货、国潮的兴起;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兴起,预示着数字化与各行业结合会带来新机遇。同学们只有保持学习,才能不断摄取新的信息和知识,才能培养起对新事物、新变化的洞察力。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认知能力的差别,而认知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升级。这是一个日积月累、从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大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信息更新,并且不断从实践中得到反馈从而提升认知能力,时间长了、积累多了就会沉淀为思想,升华为智慧。到那时你会发现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以前不一样了,具有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洞察力。思想代表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胸襟格局,智慧则代表了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处事方法,这些会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力量、实力,有智慧、有思想就可以创造物质财富。

保持终身学习能力,我们还应该能吃苦、能吃亏,培养抗击打能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实话,我很羡慕在座的各位同学,我在年轻时并没有这么好的家庭条件和学习条件。在座的同学们有些是首批步入职场的00后,相比“70后、80后、90后”,你们赶上了好时代,见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没经历过食不果腹的滋味。与我们以前经历的身体、劳动之苦而言,你们的苦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之苦。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有些同学求职时总想着“钱多事少离家近”,不愿意去艰苦的环境锤炼。同学们,天上不会掉馅饼,成功也不是唾手而得。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同学们要学会在逆境中培养抗击打能力,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在失败面前永不气馁,才能克服困难、战胜挑战。

在这,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难忘的经历。创业初期,华邦人在戈壁滩上修建公路,那里荒凉无际、环境恶劣,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多度,年均降水量不足60毫米。风沙肆虐,遮天蔽日,记得刚去时迷路好几次。如果晚上睡觉遇上沙尘暴,第二天起来,耳朵、鼻孔、嘴里面全都是沙子。在戈壁滩上,夏天又干又热,不像现在有空调,住的是石膏板房,睡的是杨木板铺成的床,硬邦邦的。当时最幸福的事就是一周去县招待所洗一次大澡,把一周穿脏的衣服洗干净晾干,睡上有褥子的床。尽管有种种困难,但我们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力量,在荒凉中开掘希望,在战斗中播撒梦想。

我们一起创业的同事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当时正是秋天,他们住在帐篷里,靠烧煤的火炉取暖,后半夜炉子就熄灭了。这时,室温就从零上十度逐步降至零下十几度。四面漏风的帐篷让人夜里很难熬,只能戴着雷锋帽护住脑袋,穿着绿色军大衣暖和身体,套上两双棉袜给脚保暖,再用双手抱脚的姿势蜷缩在被窝里,抵御这乱窜的寒冷。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不要说开放暖气,连风都挡不住。没有煤,没有天然气,烧火做饭只能用干牛粪,做出来的饭都带着牛粪的气味。同学们,我们当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走出来,我们没有放弃,而是战风沙、斗严寒,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直坚持到今天。

很多同学会好奇,华邦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有哪些制胜因素?我认为一个是敢于创新、迭代升级,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抗击打、抗挫折能力。华邦之所以能从一个建筑企业脱颖而出,走到今天的位置,其中靠的是十三个字的企业品格:能吃苦,能吃亏,讲诚信,相互成就。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吃别人吃不了的苦,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在合作的道路上,我们先人后己,适当让步,通过吃亏成就他人;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做讲诚信的标杆,在行为上做守信履约的表率,赢得别人的信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我们坚持“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理念,为员工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让员工在华邦得到能力发挥和职业成长,两者良性循环、持续共赢。

同学们,人生是一场长跑,不是为了赢得一时的鲜花和掌声。在你们的未来,有平坦的康庄大道,也有崎岖的山间小路,有直道也有弯路,有春和景明的时刻也有浊浪排空的时候。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挫折就爬不起来,那么我们取得的成就终将只是昙花一现,不可能笑到最后。

因此,我们要走好人生漫漫征途,就必须要具有抗击打、抗挫折能力,不是遇到困难就戛然而止,而是知重负重、知难攻难,能够一次次遭遇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让困难成为成长的磨刀石,让挫折成为发展的推进剂。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打不倒、打不垮,才能够做时间的朋友,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人。就如同你们现在面对的就业压力,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这只不过是你们人生当中遇到的第一个挑战而已,人生的路还很长,将来还有无数个挑战等着你们,而你们只有不断练就抗击打能力,能够一次次跌倒而又一次次站起来,才能走好人生路,成就一番事业。

“我们不是生在了和平的时代,而是生在了和平的国家。”这句话在俄乌战争爆发后愈发深刻,无数人因战争动乱流离失所、命丧黄泉,而我们的大学生却在安全稳定的校园里上课。尽管当下就业压力较大,但国家、学校已在尽全力帮助各位解决就业问题。你们的郑贤操书记为了解决大家的就业问题,躬身入局、亲力亲为,以促成广东财经大学与华邦控股集团达成合作,这样的精神和操守值得所有人敬佩和感恩。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生不逢时,生也逢时,各位一定要以感恩之心对待国家、对待社会、对待家庭、对待学校、对待老师、对待身边的人。忌怨气、怀勇气、常感恩方能行稳致远。

我们华邦是一个有情怀、有温度、有价值同时更有发展、有未来、有前途的企业,我相信广东财经大学与华邦的校企合作将结出丰硕果实,树立产学研结合的典范。欢迎各位同学到华邦来施展才华,我们一定给你们提供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让你们和企业相互成就、一起成长。

最后,想用《易经》里面的一句话与各位同学共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希望同学们始终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掌握更多知识、本领,磨砺自己的心性,保持创造可能性的能力,这就是“藏器于身”,而一旦时机出现,就可以抓住机会、大展宏图,这就是“待时而动”。

祝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苏如春教授讲座中